描述
描述
描述
天下妈祖 祖在湄洲
妈祖

妈祖,又称天上圣母、天后、天后娘娘、天妃、天妃娘娘、湄洲娘妈等。原姓林名默,于宋建隆元年(公元960年农历三月廿三)诞生于福建莆田湄洲屿(岛)上林村,殁于宋雍熙四年(公元987年)九月初九。

关于妈祖,最早史料记载于,南宋廖鹏飞于绍兴廿年所写的〈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〉谓:“世传通天神女也。姓林氏,湄洲屿人,能预知人祸福……”

妈祖是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中心的海神信仰,是从中国闽越地区的巫觋信仰、由真人真事演变而来的演化而来,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其他民间信仰。随着影响力的扩大,又纳入儒家、佛教和道教的因素,最后逐渐从诸多海神中脱颖而出,成为闽台海洋文化及东亚海洋文化的重要元素。

海内外学者普遍认为,妈祖不是杜撰的偶像,而是从人民中走出来的、被神圣化了的历史人物。林默的“里中巫”身份,是妈祖信仰的原始形态。妈祖信仰产生在特殊的生态环境之下,与海洋渔业生产及其海事活动密切相关。渔民因海难生者不可计数,所以希望有海上守护神庇佑安全。妈祖的巫女身份,正好适应了人们的希求。她的能言人间祸福,济困扶危、治病消灾顺应了人们的愿望,所以在她死后立庙祭祀。此后,她的一个个神迹才接踵而至,并将她塑造成一位完美的女神。所以民间对巫术的信仰是妈祖文化得以形成的思想基础。

随着信仰圈的扩大,以及当地士宦的提议和倡导,北宋开始神格化,被称为妈祖(当地人对女性祖先的尊称),并受人建庙膜拜,复经宋高宗封为灵惠夫人,成为朝廷承认的神祇。妈祖历经宋、元、明、清4个朝代22位皇帝的36次叠奖褒封,封号从夫人到妃、正妃、天妃、天后乃至天上圣母,是中国历史中获得封号次数最多(36次),字数最长的(64个字)人物。妈祖祭典在清康熙十九年列入国家祭典(与孔子祭典、黄帝祭典并别当时三大国家祭典),清雍正朝时,增加三跪九叩礼。乾隆五十三年下旨享春秋两祭,身份无比尊荣。现代,湄洲妈祖祭典与山东孔子祭典,陕西黄帝祭典位列中国三大国家祭典。

妈祖信仰自福建传播到浙江、广东、台湾、琉球、日本、东南亚(如泰国、马来西亚、新加坡、越南、菲律宾、印度尼西亚)等地,北京、辽宁、河北、天津、山东、江苏、上海、广西、海南及港澳地区等沿海均有天后宫或妈祖庙分布,中国内陆省份诸如四川、重庆、云南、贵州、湖北、湖南、江西、安徽等也有分布。截止2024年3月,在全球50个国家和地区,有上万座妈祖宫庙和文化机构,信众近3亿,是名副其实的天后女神。

湄洲妈祖祖庙

湄洲妈祖祖庙,俗称祖庙,主祀天后妈祖,位于湄洲岛北部宫下村,始建于公元987年。

妈祖其人,姓林名默,又称默娘。宋太祖建隆元年(公元960年)农历三月廿三诞生在今福建莆田湄洲岛东蔡村石后上林自然村。她一生乐于助人,精研医理,熟悉水文气象,以博爱为怀,扶危济困、救苦救难。宋雍熙四年(公元987年)农历九月初九,妈祖因救助海难而逝,乡亲感念其恩德,就在家乡最高处“湄峰”为其建庙奉祀,据史料记载为“仅落落数椽”的“通贤神女”庙。这是世界上第一座妈祖庙,因而被尊称为“祖庙”。

因妈祖圣迹昭彰,信众越来越多,妈祖信仰从民间传到官府朝廷,获得士农工商各界认可,无远弗届。祖庙先经商人三宝等妈祖信众不断“鸠资扩建”,到宋天圣年间(公元1023—1032年), “廊庑益增巍峨”,已初具规模。元朝,祖庙进一步扩建,庙宇“面势轩豁”,“殿阁肆兀”。明朝,妈祖祖庙又更加扩展。洪武七年(公元1274年),泉州卫指挥周坐主持重建寝殿、香亭、鼓楼、山门。永乐初年(公元1403年),郑和下西洋时,因得益妈祖庇佑,遂奉旨遣官整修祠庙。宣德六年(公元1431年),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之前,亲自与地方官员备办木石,再次修整祖庙;俾之“湄洲清景胜蓬莱”。

清代,康熙二十二年(公元1683年),福建总督姚启圣重建钟鼓楼和山门;1684年,靖海侯施琅增建梳妆楼、朝天阁、佛殿、僧房。接着祖庙又建观音殿、中军殿、土地庙等。到清乾隆以后,湄洲妈祖祖庙已颇具规模,成为有16座殿堂楼阁、99间客舍斋房,整个建筑群依山而筑,雕梁画栋,嵯峨壮观,被人称为“海上龙宫”。

今天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妈祖祖庙建筑群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,按照“依旧修旧”的原则,海峡两岸妈祖信众同心协力,捐物捐资重建的。至1994年,祖庙西轴线全部建成。1998年南轴线开工,至2002年建成。如今,湄洲妈祖祖庙以前所未有的雄伟身姿,又屹立于海峡之滨,不但重显光彩,而且更加富丽堂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