媽祖因助鄭成功帶軍平臺有功,備受官兵及安平百姓尊崇,於明鄭時期建廟。廟址在鳳山縣安平鎮渡口,今石門國小校內(本遺址),占地有三、四百坪。當時是以宮廟地位受祀,香火鼎盛,距今日已閱三百多年,在臺灣為歷史最久的大座媽祖廟。光緒二十一年台灣割日時,慘遭世變,血染廟堂,以至廢墮,神像被迫分祀安平六角頭。直至公元一九六二年五月份,重建天后宮,奉請分祀之三尊媽祖入廟安座,重享安平人間香火。廟宇建醮熱鬧慶祝並繞境祈福,民眾湧現爭相參觀,為安平百年難得一見之盛事。
轶事(一)
護軍媽祖(湄洲妈祖)除了顯靈護佑鄭成功得以攻克台灣以外,尚有多項神跡,廣為地方人士所流傳。鄭成功恭請三尊媽祖護軍攻取台灣之後,本應將媽祖送回湄洲祖廟,但鄭成功到台灣只經過了一年三個月就因病去世了,送回媽祖一事就被耽擱了下來。
此後明鄭與清廷一直對峙至康熙22年公(元1683年),鄭克塽降清,台灣重入清廷版圖,湄州祖廟借此派人前來索取媽祖神像,但為安平地方人士所拒。雙方為此發生爭議,當時湄州祖廟派人送來三尊相同的媽祖神像,要換回鄭成功請來的三尊正身媽祖,安平人為保有正身媽祖,故意出題刁難來人,要以磁碗作筊,並卜百筊以定神意,來人不查當即答應,而發生了一段頗富趣味性的神奇故事。
雙方達成協議後,湄洲祖廟代表即依約擲筊,結果來人竟連得百筊,安平人見狀乃諉稱前約只限大媽,眼睜睜的看著大媽被請下座,來人在無可奈何之下,繼續再擲筊請示二媽的去留旨意,結果亦連得百筊,直到請示三媽時,出現了奇蹟,來人在連得九十九筊之後,最後的一筊竟由地上直飛而起,插在中樑的正中央懸而不下。
擲筊事後,湄洲祖廟代表見安平信徒虔奉媽祖至誠,乃稍作讓步同意將三媽正身留在安平廟奉祀。於是大媽、二媽歸宗,湄洲另塑大媽、二媽金身,奉祀在安平廟,事情遂告解決。
轶事(二)
日據時代,日本人在安平建有卡斯特株式會社(蓖麻),日本南化學、製鹽會社、日本海軍造船廠等軍需及經濟性工廠,並駐有八十四(曉月)部隊,經美軍多次空襲卻未曾中過一彈,炸彈大多擲落於鹽水溪北側之外海,日人傳聞曾見一古代人(指媽祖)在空中用裙擺將炸彈撥彈入外海,而當時媽祖神像亦有出汗現象,見者莫不嘖嘖稱奇。
轶事(三)
一九九零年三月二十九日,安平開臺天后宮橫遭祝融降臨,但是熊熊烈火卻止於正殿,三尊媽祖神像與其他神像竟然安然無恙,安平市民嘖嘖稱奇,咸稱媽祖靈驗保佑所致。